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即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能重塑我国制造业的新优势,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制造 2025 深圳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本专业旨在培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解决先进智能制造行业实际问题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详细介绍如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定位
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强化工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宗旨,解决国际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产业精英和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结合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以强化工程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办学理念,联合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及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系统设计、装备开发、技术改造和运营管理的优秀工程师、设计师。经过3-5年的职场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工匠特色”的高素质技术精英和产业精英。
三、培养规格
3.1 学制要求
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造,学生完成培养方案中学分要求,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3.2 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206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为55学分,专业学科课程学分为104学分,实践课程学分为32学分,毕业论文学分为15学分。
3.3 知识能力及要求
本专业分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先进机电装备设计两个培养方向,实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必修自然、人文基础类公共课程,同时,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要求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应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 运用工程知识的能力: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用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
(2) 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分析和评价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遵守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求新务实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品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力:能够就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采用英语与德语等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4.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
课程类别 |
最低学分要求 |
课程性质 |
备注 |
通识课程 |
43学分 |
必修 |
基本通识课。 |
12学分 |
选修 |
扩展通识课,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其中至少修满2学分艺术课程,4学分语言类课程。 |
|
学科课程 |
80学分 |
必修 |
专业基础课。 |
15学分 |
必修 |
专业核心课,在确保能够获得对应方向专业必修课学分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他方向专业必修课程。 |
|
9学分 |
选修 |
专业选修课,其中: 课外研学最高抵扣5个学分。 |
|
实践课程 |
32学分 |
必修 |
专业实践。 |
毕业论文 |
15学分 |
必修 |
毕业论文。 |
4.2 课程教学模块
4.2 核心知识领域
机械原理及设计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及技术、机械系统传动与控制、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4.2 核心专业课程
(1)基础课程
工程制图、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2)专业课程:
➢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字化智能产线设计等;
➢ 先进机电装备设计方向:机电传动控制、机电装备设计、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护、PLC基本原理及应用。
4.3实践教学环节
已与近3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共创校企联合实验室群;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培养“懂产业、会技术、能研发”的优秀工程师。
➢ SIEMENS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
共建专业、课程、师资培训
开展科研技术与国际交流合作
开展工程能力资格认证合作
开展学生创新型竞赛合作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激光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组建“大族智造班”
共建实训基地
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合作
开展师资培养合作
开展科研技术合作
➢ 德国伍尔特集团
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及岗位
建立“电磁学联合实验室”
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已建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
主要合作企业
学院每学期都会选拔优秀的学生赴海外参加短期交流学习活动。高年级的学生也有机会赴德国、瑞士等国家进行长期的交流学习。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总共配备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助理教授及讲师6人。
六、教学条件
专业建设有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精密测量技术、智能传感器、机电系统控制、机械系统动力学、智能机器人、流体传动、力学等1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近1500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330台套,设备总价值超过2300万元。此外还建设有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数字化制造实验中心,1个深圳技术大学-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工厂,可以有力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七、师生获奖情况
贯彻落实竞赛的学分、绩点、评优等奖励机制,组织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开展面向行业和学科重点技能和理论体系培训。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28人次、省部级奖项22人次、行业资格认证15人次、校级奖项66人次、行业协会类奖项14人次。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定位
电子科学与技术属于电子信息类中的基本专业之一,是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专业覆盖面宽,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包括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电磁波、电磁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电子线路与系统,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对接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电磁场与微波与微电子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光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等方面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总学分为208,修读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位。本专业开设光电子器件及集成和智能电路与系统两个培养方向,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以及丰富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2.具有德语、英语交流能力,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检索及相关科技写作能力;
3.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专业应用软件,计算机操作技能娴熟;
4.在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光电子器件及集成和智能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6.根据所选专业方向,分别达到以下专业要求:
(1)光电子器件及集成:熟悉光电子系统、激光原理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测试技术,具有光电子技术领域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
(2)智能电路与系统:熟悉电子电路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具有智能电路与系统领域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共208个学分,包括55个通识课程学分、98个学科课程学分、40个实践课程和15个毕业论文学分。
核心课程:
(一)专业基础
电路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理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等。
(二) 专业课程
1.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方向:应用光学、激光原理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光电检测技术、激光器件与系统,等。
2.智能电路与系统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FPGA与硬件描述语言、射频电子线路、自动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实践课程: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理论课内实践之外,还有40个纯实践学分的课程,包括行业认知、电子工艺实习、工程项目实践、金工实习、企业实习与生产劳动和毕业实习,等。
五、师资队伍
截至目前,专业专任教师共有14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2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人,深圳市人才10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2%。57%以上教师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学与科研创新队伍。致力于达成培养高水平研究技术型本科和研究生的要求。
学科带头人简介:
张文伟
深圳技术大学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院长。
2000至2010年在Honeywell 英国传感器事业部做全球研发经理,从事MEMs 相关传感器研究工作,期间领导研制了一系列磁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芯片和相关传感器模块的研发和量产,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被评为 公司的Fellow。在英国Glasgow大学在职学习获得MBA学位。
2010年至2012年,在Tyco 英国做产品研发总监,率领团队从事新型防火/火焰探测传感器的研究。
2012年至2016年8月,在德国相关公司率领团队研发汽车用传感器芯片。
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进行传感器的研究,并培养人才。
2019年12月至现在,深圳技术大学,特聘教授。
六、教学条件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验中心由光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电路系统教学实验中心组成,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
(一)光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包含光学基础实验室、光学综合实验室、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室、激光器件与系统实验室、光电检测实验室,共五大基础实验室。实验室现搭建有基础教学实验(训)平台包括:物理光学及应用光学综合实验台、光电器件综合设计平台、激光光镊原理技术实验平台、自搭建光谱仪设计实训平台、点矩阵全息光刻实训平台、体全息晶体存储实训平台、免冲洗再现全息综合实验平台、激光打标实验装置、全固态皮秒激光实验台、激光原理与技术试验台、半导体激光综合实验台等等;承担《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激光器件与系统》、《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实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行业认知》、光电子创新大赛、等等开放性实验。
(二)电路系统教学实验中心包含信号处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电路设计与仿真实验室、电子技能与创新实验室,共五大基础实验室。实验室现搭建有基础教学实验(训)平台包括:数字示波器、任意函数发生器、单片机综合试验平台、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台、FPGA教学实验平台、电路分析实验平台、模拟电路实验平台、数字电路实验平台、等等;承担《嵌入式系统设计》、《FPGA与硬件描述语言》、《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实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行业认知》、光电子创新大赛、等等开放性实验。
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定位(概述专业内涵,以及专业在学科、行业、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自动化专业以机器人、智能装备、无人驾驶、精密运动控制等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方面,以伺服与精密运动控制、信息融合与感知为本科生特色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等理论,通过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素养,使其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能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科研方面,围绕上述领域,立足于企业需求,重点开展智能传感与检测、智能控制算法、驱动与伺服技术、机器视觉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二、培养目标(立足本校办学特色,阐释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高端装备,机器人等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解决自动化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沟通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毕业3-5年内能够成为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的拔尖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
三、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学制学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
本专业学制4年,总学分207,授工学学士学位。
通过学习数学、物理、控制和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传感、计算机仿真和电路分析与设计等专业知识,并接受项目实践和实习等工程实践训练,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文、社科、体育、军训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达到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前沿视野。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包括: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识别、表达、分析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动化系统、单元或控制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运用科学方法,对复杂自动化领域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 并通过信息综合以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的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自动化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风险;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自动化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自动化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伦理、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相关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自动化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档、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自动化工程管理原理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简要解释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罗列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以控制科学与工程相关核心,主要知识领域包括:建模与仿真、传感与检测、驱动与伺服、控制与智能等。学科核心课程围绕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相关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电力电子技术、Matlab建模与仿真。
2.伺服与精密运动控制方向专业课包括:PLC控制、计算机仿真与快速原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机器视觉。
3.信息融合与感知方向专业课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建模与仿真、LabVIEW与虚拟仪器、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视觉检测、测控电路。
4.实践课程:除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外,围绕行业的相关应用,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知实践系列(行业认知实践I、II)、项目实践系列(项目实践I、I、III)、实习系列(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企业实习与生产劳动、毕业实习)。
五、师资队伍
详细简历请参见学院主页。https://sgim.sztu.edu.cn/szdw.htm
孙立志
房立存
彭曙蓉
张明吉
刘小旭
申文静
谢鹏
张坛
杨照坤
施天宇
杨旭
六、教学条件(简要解释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已设立以下专业教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控制理论与应用实验室、控制系统仿真与快速原型实验室、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精密运动控制实验室、虚拟仪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啤酒酿造实验室)、专业虚拟仿真机房、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
同时,与近3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共创校企联合实验室群;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实践;培养“懂产业、会技术、能研发”的优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