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技术大学中德学院三电中心、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一行五人,在张海传副教授的带领下,赴中广核研究院开展产业调研活动。此次调研围绕核能自动化技术、智能运维及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国家“碳达峰”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求。
在国家《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战略指引下,作为清洁能源体系关键支柱的核能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迈进。这一转型需求不仅契合 “双碳” 目标的时代要求,更成为推动能源结构深度变革的核心动力。深圳市发布的《培育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明确指出,核能装备智能化改造市场潜力巨大,预计规模将在短期内突破 300 亿元,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强劲的市场活力。
调研活动中,双方围绕“核电站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集成”等前沿技术展开研讨,并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广核研究院提出“实习项目与毕业设计联动”模式,将核电站智能故障诊断与巡检机器人开发等实际项目融入学生培养环节。目前,深圳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已在中广核工程公司实习中表现优异,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招录规模。
科研合作方向:双方拟在核电站数字化控制系统、智能运维与安全保障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开发耐辐射传感器、边缘计算模块等关键技术。
课程优化建议:为填补产业人才缺口,深圳技术大学计划增设《智能电网数字化控制》《清洁能源与储能技术》等课程,并邀请中广核工程师结合“华龙一号”核电站案例进行实战教学。
中广核研究院在核电设备智能化、新能源产线协同调度等领域面临技术挑战,如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控制、多能源协同调度效率低等。调研报告指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预测性维护等技术将成为未来突破的重点。深圳技术大学团队建议,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核能自动化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作为我国核能领域的行业标杆,中广核研究院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政策资源优势,在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推进中展现出强劲实力。但在整合多元产业集群资源、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深圳技术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以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能够为中广核提供前沿技术研发支持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储备。双方达成共识,未来将通过 "揭榜挂帅" 竞争性项目机制、联合实验室共建等创新合作形式,推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深圳市 "20+8" 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次调研不仅为深圳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和三电中心的课程优化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双方一致认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加速核能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校对:奕晴
审核:刘力文